今日对话:
妈妈:宝贝,吃饭。这两天你一边看小度一边看学习机,你这个习惯可不好!
三岁半的宝贝:妈妈,你这个习惯也不好。
妈妈:我的什么习惯不好呢?
宝贝:你这个说话不好,你说话不好听
妈妈:无语
这是今天“智慧父母群”里一位家长朋友发上的一段对话,这位朋友是因为昨天听了课之后意识到自己做错了,很有感慨,说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和方法。
太好了!父母只要有所觉察,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少走一些弯路。
但是问题来了,怎么改呢?你觉得这段对话中家长有错吗?如果错了,错在哪里呢?
我相信很多家长朋友一看这段对话,可能只是觉得很好玩儿,觉得这个三岁半的孩子就是个小人精,还知道这样反驳妈妈,但毕竟就是个小孩子,不过是童言无忌,一笑了之。
如果这样,你就大错了,孩子都对你说出来了:你这样不好。
你还不知道自己错了,并小看Ta是个小孩子。其实,正因为Ta小,才可能对你这样说,你才有机会听到Ta的真实感受。如果长大到中学生,Ta才不跟你说呢,你说Ta也不听,懒得理你。这就是和孩子无法沟通的一种原因。
孩子是我们的老师,是来教我们如何做父母的。
当Ta说出我们的错误的时候,我们应该一个激灵,意识到自己真的错了,去反思,去改正,这才是善于学习不断成长的父母。
那这段话到底错在哪里呢?
“宝贝,吃饭。这两天你一边看小度一边看学习机,你这个习惯可不好!”这句话本身没有错,逻辑是清晰的,道理是正确的。但是孩子就说你不对。
“你这个说话不好,你说话不好听。”其实,宝宝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错在哪里了,就是“你说话不好听”。
不管你说话的内容是什么,让Ta不舒服的是你说话的态度。你的态度不好,所以Ta不愿意听。
美国的心理学家艾帕尔说,人的感情表达由三个方面组成,55%的体态,38%的语调以及7%的语气词。
家长教育孩子一般不是错在所说的道理上,家长说的道理一般都是对的,而是错在态度上。
很多中学生经常会说:我最讨厌我爸妈说话的样子。他反对的也是家长的态度,有这种感觉的中学生和父母的沟通一定是不好的。
家长的话为什么让孩子感觉不舒服了呢?
这句话使用了“你信息”,两次出现“你”,居高临下的一种评判,这在萨提亚沟通模式中表现为“指责型”。
听过课的朋友应该记得“指责型”的体式表达,就是用食指指着对方说话,让对方感觉很不舒服。
这种不舒服一旦产生,你说的什么就不重要了,因为你在指责Ta,Ta被攻击到了,所以Ta首先是反抗,反抗你的态度。
如果说以后温柔一点说话,但只要是指责的,越温柔越让人不舒服,因为态度和语气不匹配。
那怎么改变呢?改变的应该是你对孩子的态度。
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,研究Ta为什么这么做,动脑筋想办法去引导而不是教育!教育!
教育就是讲道理,讲道理就是居高临下,这种沟通的基础不是平等的关系,而是你对Ta不对,所以孩子不愿意听。
有的朋友可能会说,“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”。Ta做错了,就得说,管Ta爱不爱听呢。
我想说的是,当你说话的态度不对的时候,你一张口孩子就在反抗,你讲的道理再对也没用了。
经常有孩子说:我知道你说的对,但我讨厌听你说。就是这个道理。